"肖"这个姓氏的来源(萧姓和肖姓是一家吗?)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中华萧氏宗亲会」奔走下,政府已同意回...
非常感谢大家对国家规定肖姓统一改萧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肖"这个姓氏的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中华萧氏宗亲会」奔走下,政府已同意回复「萧」姓,目前已有福建厦门两名肖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分证。
历史上,有过一个名萧的小国,春秋时宋国的附庸;有过皇帝姓萧的两个小朝代,南朝时的齐和梁;有过几个姓萧的小有名气的文史学家:唐萧颖士,宋萧德藻,小有成就的还是南朝萧氏皇室诸子。
鄙人也姓肖,祖先原以植物为姓——萧,即艾蒿,《诗经》:“彼采萧兮”,或可能以国为姓——萧国。
一般人以为“肖”是“萧”的简化字,却绝无此事。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没有“萧”简作“肖”,即“萧”不能简作“肖”。笔者珍藏一封著名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的亲笔信,通篇没有一个繁体字,也没有一个不规范的简化字。用肖者可能的依据是《新华字典》:“‘萧’(姓)俗作‘肖’。”即使如此,“肖”充其量是一个“候补”,纵有强大的舆论支持(《新华字典》销量为全国之最,超过3亿8千万册),“转正”前景也不容乐观。君不见,当年已正式上榜的“?”(望)简作“了”,“覆”(盖)简作“复”,终因不雅被拨乱反正。
相对“肖”之俗,“萧”确实雅。孔稚《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崔郊《赠去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类似、“萧娘”可喻为女子,周邦彦《夜游宫》词:“有谁云,为萧娘,书一纸。”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有使用姓名的权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本来萧与肖可以雅俗共赏,然而现实偏偏不容萧肖共用。记得有一次国家机械部肖雨先生偕笔者赴德国洽商,临时决定假道澳门,外事办给办出境证明时,对我所填写的表格都用了“萧”表示怀疑,查对肖雨的护照及时作了更正。外事办是怕我们出国门时遇上麻烦,凭经验这种可能性会有的。凭什么说“肖”就是“萧”。类似情况比比皆是:邮政汇兑;银行存取;契约公证……说服不了人家,只有哑巴吃黄莲了。
其实,“肖”“萧”混淆的历史至今不是很长,笔者儿时在中山还没发现,只是“文革”后才“肖”息渐浓。现在电话号码簿上姓肖已成压倒之势,某些场合“萧”字简直“片甲不留”。究其原因,外界误解是一个因素,归根结底还是姓萧(肖)自家的事,消除这个尴尬,窃以为有两个办法:或是在一个萧(肖)字的原则上谋求统一;或是图法定程序规范“一姓两制”。不知父老宗亲以为然否。
萧姓和肖姓是一家吗?
肖和萧是同一个姓。
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1977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将“萧”简化成“肖”,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因此大量的萧氏族人被改姓为“肖”。
造成肖姓与萧姓相混的原因是:
文字简化,萧姓误成肖姓。上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人们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者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直接把萧姓改为肖姓。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居民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常写为“肖”。
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实行,以“肖”代“萧”的情况就更普遍了。1986年,该方案废止,但大量萧姓人的户口簿、身份证上,都已经变成了“肖”。
“肖”在之前只有一个读音:xiào(四声)。在“肖”被越来越多的萧姓人用作姓氏后,现代工具书只好被动跟进,《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在“肖”这个字后面加注了平声xiāo,并释义为姓;“萧”俗做“肖”。
未受文字改革冲击的其他地方,如中国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后人都姓“萧”,没有人姓“肖”。
“肖”姓和“萧”姓有什么关联?
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肖?是?萧?的简化字。而?萧?在20世纪70年代,由我国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所有意思(包括姓氏)被并入到?肖?中。然后全部?萧?姓民众被改为?肖?姓,到了20世纪80年代,因为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被废除,但由此产生了历史遗留问题,?萧?姓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当时户籍管理部门,对于更改姓名的相关制度和规章,设计的过于繁琐和困难,导致当时一大批?肖?姓民众没有强烈的意愿,将自己的姓氏更改回来。于是便有了一部分人,姓?肖?,另一部分人,姓?萧?。
而?肖?姓除了在一般认知中,被认为是?萧?姓的简化。还在古时也以姓氏的意义出现和存在过,据当时古籍记载,?肖?作为姓氏是读四声,有史可查的日期是明代,由明代学者,进行了姓氏存续情况的调查,发现了在汉代时期,中原大地上出现了姓为?肖?的古人。
还有另外一个可据讨论的地方,那就是?肖?,是与?萧?同存于古代,但是只有?萧?作为了姓氏有了源远流长的历史,而?肖?姓随着历史长河,消失于无形之中。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场文字方面的改革,几乎将?萧?吞噬。但是随着二简字被废除,中国人对于落叶归根有着深厚的情感,为人处世都讲究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但受限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多少人愿意耗费极大的精力去改回原来的姓氏,也只是姑且放在一边。直到日新月异的国家逐渐屹立于民族之林,规章制度逐渐满足了个人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回来自己的祖姓,名为?萧?。
肖姓的由来,为什么百家姓里没有肖字?
肖姓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一般人以为“肖”是“萧”的简化字,却绝无此事。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没有“萧”简作“肖”,即“萧”不能简作“肖”。笔者珍藏一封著名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的亲笔信,通篇没有一个繁体字,也没有一个不规范的简化字。用肖者可能的依据是《新华字典》:“‘萧’(姓)俗作‘肖’。
肖姓能不能改回萧姓?
肖姓能改回萧姓。在五十年代汉字简化,“萧”简化成了“肖”,以前也有“肖”这个姓,不过在汉字简化之前就差不多灭绝了,姓“肖”的祖坟的石碑上都是“萧”。恢复萧姓很容易,只要提供族谱、先人墓碑字样、居委会证明,或由公安走访确定就可以改。把原来的名字在户口簿上写为曾用名,再办理其他证件时就不会有麻烦。
肖姓起源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说法二,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说法三,金文中“赵”大部分写作“肖”,所以古肖(读赵音)姓基本上都是赵姓,如“相邦赵戈”写作“相邦肖戈”。现肖姓则大部分是“萧”讹写而来。
萧姓为什么一夜间改成肖
萧姓一夜间改成肖的原因:因为中国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不仅姓氏),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
因为中国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不仅姓氏,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可后来正式废除二简字之后由于户籍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难,所以有不少人没有改回萧姓。
一般认为,肖姓是萧姓的简化。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
宋朝时期,萧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64位。其时江西萧姓人口约占中国萧姓总人口的5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这两省萧姓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67%。
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河北、山西,这四省的萧姓又集中了26%。形成了以赣皖为中心的萧姓聚集区。
肖姓人证实自己以前是萧姓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代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肖改萧 全国肖姓都改回萧。
萧(Xi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说。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4、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得姓始祖: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历史名人
萧 何:沛县(今属江苏省)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酂侯。
萧 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 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 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 禹:唐朝开国宰相。
萧 照:宋代山水画家。
萧 三:湖南省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萧 克:湖南嘉禾人,1926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有“儒将”之称。
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子显:萧道成之孙,长于文学,编纪传体《齐书》60卷,今称《南齐书》。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省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
萧云从:清代山水画家。
萧朝贵:广西省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省汉阳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
肖劲光:湖南省长沙人,1920年参加革命,建国后长期担任海军司令员。
肖姓是萧姓的俗称。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如《深圳姓氏谈》载:“肖姓亦即萧姓,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无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间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人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岗、香屋一带。”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 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 Xiào 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 Xiào。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己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己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己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今、明年全国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好了,今天关于“国家规定肖姓统一改萧”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国家规定肖姓统一改萧”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